周瑾心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案例

论心理咨询师的权威心理  (2)

发布时间:2014-07-31 11:00:00 点击:

三、心理咨询员、心理治疗师的权威心理特点

学者们关于中国人的权威心理上理论探讨,调查问卷所反应的对咨询员权威期待,这将如何影响实际的咨询关系呢?首先对心理咨询员、心理治疗师自身所具有什么样的权威心理的探讨尤为必要。

心理咨询员和心理治疗师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学者们所指出的中国人的权威心理特点在咨询员、治疗师身上,在咨询工作过程中也有着非常突出的反应。笔者在此讨论并不代表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具有这些中国人传统的权威心理,只是指出这些现象。另外对不同的人这些权威心理特点只是可能在他们的工作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  权威位置的确定与强化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做。

获得专业资格要有严格的、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学历要求;二是具有职业性。因其专业能力可以为他人进行心理服务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以此为生。这些特点无形中就使心理咨询员和心理治疗师似乎有了专家的身份,或者说有权力、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传统的权威心理更注重外在的包装以显示其权威性。因此一部分人咨询员会特别确立和强化自己的权威位置。比如有的人说在咨询中要不苟言笑,因为是专家(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即权威要严肃)。有的在咨询室设置上,给自己坐的椅子比较特殊,比来访者的要好,摆设的位置会显得比来访者更为舒适和有利。或者有的一定要穿特别的衣服,包括在医院穿白大褂,这显示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和权威性。

2  对来访者或病人多充当教育者,承担教化的责任

具有传统的权威心理,咨询员和治疗师多会认定自己比来访者高明,否则也就不需要来找自己,因此也会认为自己有权力甚至有义务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讲给对方,不管是否是符合对方的心理需要。

因此在咨询中的行为表现多表现为:一是说的特别的多,常常整个咨询过程咨询员要比来访者说的多;二是当提出一种观点和看法而来访者不同意时,会极力劝说对方证明自己是对的。

3  容易做道德评判

在中国传统的权威心理中,权威常常还是道德化身。因此权威也有权力对别人进行道德评价。这种权威心理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中。

来访者所面临的心理困扰,有许多表现为一种道德上的冲突,也有些谈及个人生活事件中涉及一些违法社会道德的事情。虽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训练中不断强调要有非评判的态度,不要做道德评判,但常听到一些咨询员这样的表达,我不能对他不道德的事情视而不见呢?我必须给他纠正过来,不能总占别人的便宜啊我不能不告诉他喜欢别人的女朋友是不对的,这样就没有尽到我的责任

这种传统的权威心理使咨询员与治疗师也成了正义的化身和代表,似乎在道德上占上风就有了高于别人的地位,也就有权力干预别人的生活。然而心理咨询和治疗恰恰是从心理的角度去帮助来访者去探索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而工作的任务不是要指出其不道德性。

4  全能感

咨询员和治疗师即为助人者,便一定要帮助对方,而且无所不能,希望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希望能让所有的求助者满意。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权威心理。这种的权威心理,也最容易使咨询员和治疗师有挫败感,造成心理枯竭。因为咨询员不可能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坚持这种权威心理,不但可能造成咨询员、治疗师只为个人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关注什么对来访者是最好的选择去工作,比如需要转介,某种程度是侵犯了来访者的利益,而且会给个人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另外对来访者也不是很好的榜样。因为许多来访者的困扰就是希望自己什么都能做好,什么都能解决,这本身就是不恰当需要调整的。

 

四、反思与讨论

探讨心理咨询员和心理治疗师的权威心理,主要的目的是要探讨因其权威心理会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  引发心理咨询员、心理治疗师的心理冲突

前文提到,平等感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关系的主要特点,这首先表现在设置上淡化权威位置。比如咨询双方坐的椅子是一样的,使用的喝水用具也是一样的。咨询员、治疗师要遵守咨询的约定,按时咨询和治疗等,不能随便取消咨询或迟到早退等。如果不能按时咨询应提前通知来访者等。不能接受来访者的礼物,咨询员、治疗师和来访者对咨询都有权力提出一些要求。也就是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员并不享有特权,而且要特别尊重来访者。

然而在中国,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多与工作服务对象处在优势的位置,比如一般老师和同学谈话老师坐着,学生是站着,医生是坐在桌子主位而病人坐在旁边等。而且由于中国人习惯按对上、对下关系处理模式,可能来访者也会把咨询员、治疗师放在高的位置,而咨询员、治疗也会认为自己比来访者有高的位置,甚至具有比来访者多的特权的心理状态,那无形中就会接受传统的关系设置,不习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平等工作设置。

这一权威心理跟专业的工作要求就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有些咨询员是认识到,笔者认为即使许多人在外在的设置上遵守了咨询原则,但是在心理上可能还会觉得比来访者高一等,在工作中不自觉以传统权威模式自居。

2  享受权威心理带来的好处,满足咨询员、治疗师的自己心理需要

因为觉得自己是权威,加上许多来访者也把咨询员、治疗师按权威来对待,非常的顺从、依赖,这实际是满足了咨询员、治疗师的自我心理需要。这是可能是相当一部分咨询员和治疗师的从业心理。这可能导致的问题是,一方面违背和损害来访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当来访者不能顺从自己或对所提供的帮助不满时容易有更强的受挫感。

3  面对咨询工作的挑战,咨询和治疗变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的工作

这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一是来访者的求助问题难度大,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但为了维护权威心理,即表现出无所不能,可能会违背咨询原则工作。比如不遵守设置延长咨询的时间、在咨询设置之外接待来访者,尝试自己没有经验、不恰当的治疗方法等。

二是面对已具备一些知识,读过一些心理学书籍的来访者,很容易有心理压力。如果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就会在咨询、治疗中使用大量的学术术语,以证明自己比来访者强,显示自己的权威性。

其实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询谈话是没有术语的,是最普通的交往语言,不过重要的是咨询员如何透过这些语言来传达对对方的理解,或者引发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与改变。

三是极力把个人的想法、观念强加于来访者,去劝说来访者遵从自己的意愿,甚至威胁如果不按咨询员做就不给其咨询等。咨询效果不好便推脱说是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这既违法了咨询原则,也在某种角度侵犯了来访者的利益。

 

总之,对于权威心理的探讨,一方面是一种文化上的反思,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文化上的反思,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要对此应给以警觉,理解这些权威心理会如何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进程,如何影响治疗效果,以及预防可能会由此造成的咨询员与治疗师的枯竭情况。

在笔者接受的培训中,曾一个特别的作业,就是思考自己有什么权力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对权威心理的重要反思。

 

 

参考文献:

1  []S.Cormier & B.Cormier.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Gerald Corey.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3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4  朱永新.论中国人恋权情结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一)

5  贾晓明.受训者对培训者权威心态的探讨.华人心理辅导本土化国际研讨会.2001.11

6  陈午晴.权威人格奴役中国人精神.北京科技报.200532B5


优惠券申请50元
【姓名】
【电话】
【提醒】填写真实信息仅限首次使用
联系方式
    电话  0535-6286807  QQ 876800586
    地址  芝罘区南大街振华量贩10楼1007
  • 1
  • 2
  • 3